武侯祠官方网站

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2021-07-08
《大三国志展》系列讲座“何以慰长眠——解析汉代墓葬玉衣及丧葬礼俗”开讲2021045期
返回列表

 

625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汉晋风华——文物中的三国系列讲座第四场开讲,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耿建军研究员从《大三国志展》上鎏金铜缕玉衣文物展品切入,以《何以慰长眠——解析汉代墓葬玉衣及丧葬礼俗》为题,带领观众破解拉犁山鎏金铜缕玉衣之谜,探寻汉代王侯贵族以美玉为饰,以乐舞相伴,长乐未央的永生之梦。本场讲座由馆务委员梅铮铮主持,50余位文博爱好者现场参与。讲座进行全场视频录制,并将于近期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分享。

一、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

耿建军研究员首先介绍徐州的历史地理概况,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在汉王朝时期地位显赫,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两汉也是徐州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目前在徐州周围发现西汉楚王陵墓8处,王(后)级墓葬20座;东汉楚国、彭城国、下邳国等王级墓葬4座。徐州两汉文化以“汉墓、汉俑、汉石及汉玉”为代表,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多、品种全、质量高,其中丧葬用玉是汉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衣又是丧葬用玉的核心。

拉犁山汉墓位于徐州城南,为东汉时期大型墓葬,此次展出的鎏金铜缕玉衣出土位于东北边的一号墓。2010年,徐州博物馆历时16个月,对拉犁山玉衣重新编号、分类整理、清洗、修补,修复完成的玉衣总长1.64米、肩宽42.5米,共使用大理石(方解石)玉片2008枚,其中出土原片1996枚,新配片102枚,是目前国内唯一修复的鎏金铜缕玉衣。

二、空前绝后的葬服——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㭱”(也有人认为指玉棺),是汉代帝王及高等级贵族特有的葬服,既是汉代的首创,也是绝唱。玉衣是逐渐发展而成的,最初可能是在人死之后盖在面部的布巾、缀玉覆面等。玉覆面,汉代早期也称玉面罩,为级别达不到使用玉衣的一般贵族所使用。从面部到脚部,直至衣服上也出现玉片称为缀玉衣服,这时玉衣已经呼之欲出。汉代的玉衣经历从局部玉衣套到完整玉衣的发展过程,分头套、头套脚套、头套脚套和手套,但其中是否存在递进关系尚不清晰。《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皇后用玉衣金缕,诸侯王用银缕,列侯用铜缕,应为东汉时期制度,西汉时期并没有如此严格遵循。徐州出土的玉衣占据国内已发现玉衣达半数之多。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盗墓猖獗。玉衣的消失,通常认为与曹操《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反对厚葬有一定关系,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也的确没有发现玉衣。而实际上一直到西晋时期墓葬中仍有玉衣片发现,直至消失于无。

三、不朽的长生渴望——殓葬玉器及墓葬形制

所谓事死如生,反映的是汉代厚葬的习俗,徐州及其它地区出土的殓葬玉器能够体现这一点。汉代殓葬玉器是以玉衣为中心的比较全面的组合,另包括玉棺、玉枕、玉握、九窍塞、玉席等。

西汉时期墓葬占主导地位的是土坑木椁墓,最高形式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即去皮的柏木心;题凑则是柏木向内层层叠压形成的方形框,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王或个别位高权重的大臣经过特批也可用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墓葬主要是砖室墓、石室墓、砖石混合结构墓三种(四川地区还有东汉岩洞墓)。建筑材料与身份无关,体现身份的是墓葬大小及砖规格,其中东汉早期诸侯王墓(包括帝陵)也受到西汉黄肠题凑形制的影响,墓室外多用黄肠石墙。同时,两汉时期也经历从夫妻“同茔异穴”单人葬到同穴合葬,以及从深到浅的变化过程。最后,耿建军研究员通过一组徐州土山二号墓宣传片为本场讲座画上圆满句号。

“汉晋风华——文物中的三国”系列讲座共13场,将邀请《大三国志展》参展文物所在博物馆的研究员、亲自参与文物发掘的考古负责人或代表文物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从文物出发,解读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故事。第五场将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罗二虎教授讲解风格朴素却又雄浑奔放的汉代画像。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智能票务线上预约系统试运行调试的通告

尊敬的观众朋友:

我馆拟于2021年9月17日22:00—24:00对试运行的“成都武侯祠智能票务线上预约系统”进行调试,在此期间无法购票,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2021年9月17日

关闭